太平洋上的日出綠閃


因為自己來到東部工作, 所以要看到綠閃的機會就真的只能在日出的時候碰運氣.


日出的綠閃之所以比較難拍, 主要是你無法確定每一次太陽升起的精確時間和精確的方位, 這點在必須使用長鏡頭拍攝, 而且只發生一兩秒時間的綠閃就是致命性的關鍵. 任何一看到太陽才按快門, 經過人眼感知後, 再相機機械動作就一定太慢.

這也是幾乎所有的綠閃照片都是日落綠閃. 因為日落的太陽路徑已知, 可以好整以暇地調整好曝光, ISO 等等設定, 等太陽沒入海平面的一瞬間開始連拍, 然後連拍到徹底日沉後收工. 而且, 空氣的澄淨度也是提早就知道的, 所以有沒有機會拍到綠閃, 早在太陽西沉前就已經清楚了.

要以長鏡頭拍到日出綠閃, 我發展出來的方法主要是兩點: 第一, 利用遠端的太陽還沒升起前的日出雲隙光收斂位置來確定海平面下方的太陽位置. 而遠端的雲隙光也暗示空氣的澄淨度足夠出現綠閃. 第二, 利用本地氣象局提供的日出時刻表, 在預估的日出時間前一分鐘就開始連拍.

因為我使用的相機主要是入門級的 Canon 650D 和 6D, 這些都不是連拍擅長相機. 根據過去一年的經驗, 從一開始要求畫質優先選最精細, ISO 設定 100 時吃了幾次虧, 後來就採取 ISO 400, 和一般的畫質, 以 JPG 存檔, 來提高連拍速度. 因為我有一兩次卡彈, 然後兩次快門之間就跳過綠閃出現一瞬間了. 別小看這 1-2 秒, 往往相機連拍的 buffer 到了開始卡彈, 就是最精彩的機會過去了.

當然還有相機微震, 快門微震, 望遠鏡的光圈不夠大等等設備上的問題. 我有入手 Canon 6D, 就是認為反光鏡預鎖可以改善微震, 以及認為全幅相機可以得到比較佳的畫質. 後來發現快門在 1/200 以上的, 在這種焦段上幾乎無法避免. 而反光鏡預鎖則又拉低了入門型相機的連拍速度. 最後入門相機下的妥協, 放棄以望遠鏡接單眼拍攝, 而是入手 Tamron 150-600 那一隻窮人鳥鏡, 添購油壓雲台,  只追求快門速度, 壓低快門速度到 1/500~1/1000. 以去除微震問題.

依照過去找出最佳的設定, 接下來就是等候時機了.

上圖是 Omega sunrise, 連接處就是所謂的紅閃 (Red flash).


過去一年的經驗, 我發現時機其實不好等, 因為真正的問題在於亞熱帶的台灣海洋氣溫, 比最多綠閃照片的美國加州西岸來的高, 這邊的太平洋上大多時間有霧氣. 有時我上去頂樓一看就知
道今天沒有機會, 可以收工了.

好不容易等到遠方的空氣夠乾淨, 水氣很少, 還是會被遠方雜雲遮住. 我在這邊頂樓的海拔是 30 公尺高, 可以看見海平面的約略最遠可視距離介在 60-100 km. 但是在鏡頭下, 還是常常被百公里外的遠方積雲遮住太陽光徑, 結果又是沒機會. 一個完整的下蜃景綠閃 (inferior mirage), 在亞熱帶的台灣勢必要更遠的距離都沒有雜雲擋到光徑才有機會. 遠方積雲如果要不遮住太陽, 以平均積雲高度 5km 來看, 最遠可視距離約是 250km, 所以我的可視距離加積雲遮住的 "可視距離" 這一小段光徑得要有 300km 完全沒有雲才有可能拍到. 這在亞熱帶的太平洋要沒有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很多時候第一步過了, 第二步是掛在被雲遮住.

儘管如此, 今年我基本上是從六月中試誤到九月, 太平洋海面情形一直不佳才算半放棄. (同時間還是早於東昇時起床, 但已經不會每次扛一堆設備), 睡前還是會去看氣象雲圖. 在花蓮, 九月是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交替的月份, 海平面都會被霧氣圍繞, 所以才說太平洋綠閃季結束了.

剛好這一次是最強的聖嬰年, 神奇發生在 11 月初, 連續幾天驚人的好天氣, 好到甚至利用長鏡頭看到 90 公里新康山上的綠色樹木. OPOD 是登我在 11/8 拍到的, 而我隔天還有 11/9 的照片, 缺點是第一張照片已經混點黃色光.

不過現在已經確定沒機會, 海平面都是霧氣, 海平面上則都是雲, 而衛星雲圖都是雲. 只能說在這邊, 拍到綠閃還是機率與運氣.
---

後記:

去年從 7/26 開始搜尋綠閃以來, 快三個多月的時間都是 try and error, 其實有一張很接近比較漂亮的下蜃景綠閃, 但是只有一半, 另一半被雲遮住. 至於 Cloud Top Green Flash, 和 Green rim, 則是比 inferior mirage 常見多了, 有機會在發表在部落格上.

去年的積極觀測結束於十月中, 主因十月初後連續兩個星期海平面都是水氣. 就沒有每天扛設備, 而只是帶著單眼去看海平面決定要不要搬. 今年觀測從五月底開始, 到了六月中旬, 一向澄淨度很優的花蓮竟也出現霧霾, 澄淨度大降導致很多時候無法在長鏡頭內找到海平面的線, 然後這幾萬次快門的經驗是, 海平線是很好的指標, 如果這一條線不清楚, 完全沒有機會.


如果看的到, 有時候根本你也沒線索太陽會從哪邊起來 (雖然氣象局已經有時刻表和方位角), 最精確的定位還是遠端收斂的雲隙光法. 特別是的焦段很大, 960~2000mm, 視角約只有 1-2 度, 這點別說綠閃, 連正確抓到太陽放在相機正中央都有困難.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金光閃閃 瑞氣千條

登山族的北花蓮山岳(1): 太魯閣七雄

媲美合歡山的花蓮觀星地-舊台11線30k處的涼亭